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1篇
  免费   453篇
  国内免费   977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60篇
地质学   3139篇
海洋学   40篇
综合类   140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118篇
  2014年   172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135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91.
新疆阿斯喀尔特铍钼矿床中辉钼矿Re-Os定年及成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斯喀尔特铍钼矿床位于中亚成矿域阿尔泰成矿省哈龙-青河成矿带的东南部。7件辉钼矿样品Re-Os同位素年龄介于(224.6±3.1)Ma与(235.7±3.4)Ma之间,加权平均年龄为(229.0±3.0)Ma,等时线年龄为(228.7±7.1)Ma,表明成矿作用发生于印支期。辉钼矿样品Re含量为38.26~56.45μg/g,指示成矿元素Re具有壳幔混合来源特征。由于阿斯喀尔特铍-钼矿床成矿时代晚于古亚洲洋闭合时间(约250 Ma),并且花岗岩-伟晶岩体系中的晚期伟晶岩以低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1.50~+1.69)为特征,相似于区域中侵入的三叠纪伟晶岩中锆石Hf同位素组成,如可可托海3号脉、柯鲁木特112号脉,因此,推测与阿斯喀尔特铍钼矿床具有成因联系的花岗岩-伟晶岩体系,其成因与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板块在晚古生代发生陆-陆碰撞造山作用,在三叠纪构造体系由挤压转为伸展背景下,先期存在幔源物质的古老地壳物质发生减压部分熔融有关。  相似文献   
92.
周顶 《地质与勘探》2015,51(6):1126-1137
红庄-元岭金矿床位于豫西熊耳山金及多金属成矿带南亚带上,是近年来发现的中型金矿床。通过对该矿床地质特征、成晕元素共生组合及分带特征的研究,认为该区原生晕分带序列整体为正常序列,49号勘探线中存在前缘晕元素与近矿晕元素叠加共存的现象。地球化学参数反映了该区成矿具多期多阶段的特点,部分参数在深部有向高值转折的趋势,Au及近矿晕元素异常规模向深部具有增大趋势,表明深部有一定找矿潜力。结合原生晕轴向序列特征及地球化学参数、异常规模随深度的变化特征,认为浅部找矿的重点应放在海拔约400m以上,攻深找盲的重点应放在海拔300m以下。  相似文献   
93.
李康宁 《江苏地质》2015,39(1):32-36
禾尚田钨矿主要发育于天子岭组下段和中段碳酸盐岩中,围岩蚀变有大理岩化、云英岩化和矽卡岩化;其矿脉类型为石英脉、长石脉和云英岩脉;矿石矿物有黑钨矿、白钨矿、锡石、毒砂、萤石等.该矿床属特大型钨矿,具有多种矿化类型叠加、多阶段成矿的特点.  相似文献   
94.
羊里尾沟金矿是2007~2014年以来在迭部—武都砷汞锑金多金属成矿带上发现评价的一处中型金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下石炭统炭(硅)质板岩,局部赋存于炭(硅)质板岩夹灰岩,两组NW向断裂控制金矿带及矿体的产出,主矿体局部表现为厚度大、品位较富、倾向延伸80m左右、赋矿岩性以炭质板岩为主的大透镜体。金属矿物以黄铁矿为主,次为毒砂、辉锑矿,金矿物为自然金、银金矿,属粒径大部分在0.01~0.037mm之间的微细粒金。下石炭统炭质板岩,NW向断裂破碎带,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碳酸盐化围岩蚀变,Au、As、Hg、Sb、W地球化学组合异常等是矿区的主要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95.
董和金 《地球学报》2015,36(2):141-150
本文简要回顾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矿找矿的历史,进而提出新一轮的就矿找矿。相比之下,新一轮就矿找矿具有新的特点。深部找矿实则是一种就矿找矿,地壳连续成矿理论、深部流体(成矿)作用理论、成矿台阶理论都为新一轮就矿找矿提供了理论依据。深部找矿在国内外初显成效,湘中地区亦有很多成功案例。本文从3个方面总结了深部找矿的一些经验标志,即矿种及矿种组合系列标志、花岗岩成矿专属性标志、幔源成因矿床的鉴别标志。此外,辨别成矿流体的深(幔)源标志、加强成矿规律研究、更新观念、引进新技术新方法,都是实际深部找矿工作中需要注意的。  相似文献   
96.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玉龙铜矿是我国最大的斑岩铜矿之一,其形成一致认为与矿区中心产出的二长花岗质复式斑岩体有关,但成矿与复式岩体的确切关系并不清楚。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填图,特别是矿床8号勘探线12个钻孔的重新编录,在复式岩体中识别出一套花岗斑岩岩枝,岩枝中不规则状石英-钾长石脉广泛发育,同时还见有单向固结结构、粗晶及细晶结构,这些特征表明该岩浆中的流体曾经发生过饱和。同时结合矿床高品位(0.6%,质量分数)铜矿化紧密围绕花岗斑岩分布、含矿脉体自花岗斑岩向外围逐渐由高温石英-钾长石A脉过渡为中低温石英-硫化物脉、热液蚀变自花岗斑岩向外由高温钾硅酸盐化过渡为中低温石英-绢云母化的规律,最终确定这套花岗斑岩为玉龙矿床的成矿斑岩。玉龙铜矿成矿斑岩的厘定,较好地解释了矿床矿化类型及金属的分布规律,为进一步深入理解矿床形成过程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97.
对位于江西九瑞地区的东雷湾矽卡岩型铜钼金多金属矿床主成矿阶段(石英金属硫化物阶段)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和显微测温研究。结果表明,与成矿有关的包裹体类型主要有4类,成矿流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主要集中于210~350℃和1%~9%,总体属于高中温、中低盐度流体体系。包裹体的气相成分以H2O和CO2为主,其次有N2、CO、O2,有少量CH4、C2H2;液相成分中,阳离子以Ca2+、K+、Na+为主,含少量Mg2+,阴离子以Cl-、SO2-4为主,含少量NO-3、NO-2,流体属于CO2-H2O-Na Cl-Ca Cl2(KCl)体系,计算所得离子浓度为3.1%~34.5%。氢、氧同位素特征显示,主成矿阶段成矿流体δ18OH2O值为0.93‰~5.20‰,δDV-SMOW值为-81‰~-64‰,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有极少量大气降水混入。矿石硫化物的δ34SV-CDT‰值为-2.2‰~3.4‰,结合铅、铼同位素特征表明,东雷湾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上地幔,同时有一定量的壳源物质混入。东雷湾矿床为热液交代矽卡岩型矿床,区域褶皱和断裂为成矿岩浆提供运移通道,岩浆侵位发育矽卡岩型岩浆流体系统,并伴随有Cu(Mo、Au等)矿化,最终形成矿床。  相似文献   
98.
脑动脉钙化与脑动脉系统病变有密切联系。本文从矿物学角度出发,使用偏光显微镜(P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显微红外光谱(micro-FTIR)、同步辐射微区X射线衍射(μ-SRXRD)以及同步辐射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μ-SRXRF)对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钙化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钙化主要有球状和块状两种集合体形态,球状钙化具有同心环状或同心放射状构造,直径约0.3~5μm;块状钙化中可见球状钙化被杂乱分布的柱状纳米晶体包裹。钙化主要矿物相为B型碳羟磷灰石(B-CHA),并含Na、Mg、Zn、Fe和Sr等元素,与主动脉钙化中的矿物组成类似。钙化在其形成初期呈分散的小球状,后期大量球体逐渐被CHA纳米晶体充填胶结形成了致密的块状钙化。  相似文献   
99.
本文通过对我国典型稀有金属花岗岩体研究成果的总结,从稀有金属花岗岩的基本特征、研究进展、成岩成矿作用的几个特点以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对稀有金属花岗岩的特征及其成矿作用进行了综述和介绍。有助于学者了解稀有金属花岗岩成岩成矿研究和矿产资源勘查的最新成果,并用于寻找和鉴别稀有金属花岗岩。同时还讨论了稀有金属花岗岩体对生态环境的天然污染和带给居民群体的健康伤害,呼吁社会和公众应该引起足够的注意。  相似文献   
100.
Listwanite from the Luobusa ophiolite,Tibet,forms a narrow,discontinuous band along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southern boundary fault. We undertook a detailed petrographic and geochemical study to understand the mineral transformation processes and the behaviour of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during listwanite formation. Three alteration zones characterized by distinct mineral components and texture are recognized and,in order of increasing degree of alteration,these are: zoneIII is rich in serpentine minerals; zoneII is rich in talc and carbonates; and zoneI is mainly composed of carbonates and quartz. Geochemical data for the three alteration zones show significant modification of some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in the protolith,although some oxides show linear correlations with Mg O. Gold mineralization is recognized in the Luobusa listwanite and may signify an important target for future mineral exploration. Gold enrichment occurs in both zoneI and zoneIIand is up to 0.91 g/t in one sample from zoneI. We show that CO2-rich hydrothermal fluids can modify both the occurrence and composition of chromite grains,indicating some degree of chromite mobility. Low-Cr anhedral grains are more easily altered than high-Cr varieties. The compositions of chromite and olivine grains in the listwanite suggest a dunite protoli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